第317章
书名: 穿越考科举 作者: 桃花白茶 分类: 穿越

        他们两个听说,有一个乡下小子跟他们齐名的时候,非常不高兴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小小孩童而已,如何跟他比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看到纪元的文章,心里已经服了五分。

        可真正的考试却不一样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可是关在贡院里好几天,根据他们的小道消息, 只怕今年不止关三夜四天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怕时间会更长。

        纪元年纪那么小,就不信他有这样的定力。

        二十五岁的贾昊。

        二十三岁的赵云天,根本不相信纪元能撑得住。

        再说,单看备考的环境, 他们两个就领先很多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都在府城有清幽的宅子, 虽说就在府学附近, 环境却是极好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不仅如此,身边还有不少经师,专门教导他们。

        就纪元在府学那环境?

        能学得很好?

        建孟府府学第一堂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一堂,一向是被所有府学学生,甚至大部分建孟府秀才们羡慕的环境。

        无端端被贾昊,赵云天嫌弃, 倒是让大家很意外。

        贾昊说的直白, 赵云天虽没讲,但后面不来, 也是佐证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惜了,这里是第一堂的学生。

        能从整个建孟府出来的学生,又在府学六百多人里脱颖而出,怎么可能在乎别人的看法。

        就算是突然出现的岳昌,也没有太大影响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家废寝忘食学习,就盼着考个好成绩。

        考上举人,才是最重要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,学究开始讲押题。

        一般来说,考官出题有章可循,士子文章有法可依。

        之前也讲过,乡试多注重第一场,也就是初场的考试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初场的考试题目,还被一个姓郭的读书人归纳为十五种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现代来看,就是分类总结题目。

        此事古代人就在干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十五种,分别是单题式,两扇题式,其中两扇题式也能细分成好几种。

        后面还有三扇题式,四扇题式,长的,短的,一句截成两段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了这些归纳总结之外,再来分析出题的频率。

        四书义题,也是大家很早就在写的文章,出题顺序也有规律可循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说这些只是一般般的内容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后面讲《五经》,可就大不相同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也有人总结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五经中,《尚书》中,许多不合适的内容删去,绝对不会考究,差不多九篇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提到过的《五子之歌》,讲的是羿让国君的五个弟弟分别作歌批评国君哥哥太康。

        此一章绝对不会拿出来考究,如今皇权渐重,虽说都喜欢纳谏。

        但直接出在考题上,不知道的还以为在讽刺皇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尚书题目有政治意义,删去不合适的不考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中《诗经》则要删去一些淫风变雅。

        古早的诗经有些奔放,不好拿来考试。

        再讲就是《周易》,通俗讲这是算卦的书,也是人与自然沟通的哲学书。

        但里面有些卦象不适合讲,肯定也不会考,差不多九篇,占比不少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就是《春秋》《礼记》。

        春秋只要背每个章节的题目就行,但是内容是要熟读的,然后挑重点句子背诵即可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么一看,十八万字的《春秋》,立刻减轻很多负担。

        《礼记》也有选择,比如丧服这种,直接删掉不考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一章不会考的名为《檀弓》。

        学究讲着,大家匆匆做笔记。

        纪元手顿了下,檀弓是指一个人的人名,这是春秋战国时的鲁国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此章开篇讲的内容,甚至是现代都有的争论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概就是,鲁国的檀弓听说本国人公议仲子的嫡长子死了,檀弓束着絻发前去吊丧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行为是很怪异的。

        絻发就是居丧时一种打扮,如果絻发的话,那就必须露出左臂。

        可这种絻发必袒的情况,只会出现在朋友死在其他国家,而且朋友还没有亲属,活着的朋友用这种方法主持丧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概就是,一个人的朋友死了,朋友的父亲还在呢,这个人就絻发袒露左臂去吊丧,表示朋友没有亲属没有家人,甚至不在自己的国家。

        说不好听点,这跟咒朋友老爹死有什么区别。

        实际想表达的,就是说自己的朋友,被身边人背叛,孤立无援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檀弓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公议仲子的嫡长子死了,他不立嫡长孙继承,而立了自己的庶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嫡庶之争。

        檀弓认为嫡长子没了,应该立嫡长孙。

        檀弓疑惑不解,问了 一个鲁国大夫,为什么公议仲子可以不立嫡长孙,而立庶子?

        这位鲁国大夫回答得也很有意思,他说:“仲子也是在遵循古时的礼制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周文王舍弃伯邑考不立,而立周武王,不就是个例子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这也确实,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嫡长子,最后立了周武王继承。

        孔子的学生听说这件事后,问了孔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孔子答:“不!应该立嫡长孙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否!立孙!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认为这是根据周代礼制的做法,孔子就是想复周礼,这点大家都是知道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总结下来,《檀弓》开篇,像是个嫡庶之争的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檀弓的后面,则是在讲丧事的礼仪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 总之,这种话题放在小有家资的人户里,都有些危险,放在朝廷上,必然会引起血雨腥风。

        谁让皇家真的有皇位要继承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官员的想法,也是他们站队的依据。

        让不知轻重的考生们来答这种题,只怕会弄个天齐国惨案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了各方面考虑,这种危险的文章都不会拿来当科举题目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例子比较能代表被规避掉的文章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什么杀国君,抢国君位置的,更不可能做题目。

        删删减减,大致范围就出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也有人讲,既然那么多文章都不用学,之前为何还要读?

        直接从课本里删掉不就行了?

        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读书,只是为了科举吗。

        以如今天齐国的朝廷的说法。

        天下举子,以德为先,责以德业,方为重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么说的话,读书当然不止为了科举,还要立德,还要修身。

        可同时,读书便能科举,科举又是读经传道,再以文章取士。

        不仅如此,朝廷还加以利诱,秀才可以免丁役,举人进士可以做官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中还有银钱田粮相赠,更是直截了当的讲,读书科举是有好处的,有银钱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赞同,天下的学生,要以德业为先,那自然要通读经书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这一行,费时费力,多读了许多“不必要”的文章。

        这里的不必要,就是不用考的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赞同科举就是为了科举,那在读书再开始,便不再背诵记忆那些不用考试的篇章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自然轻松不少,比别人少学三分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 再过分的,根本不看原书,只看解意,又或者只看别人写的文章。

        等遇到相同考题的时候,把别人的文章套进去即可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