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章 穷打与生产
书名: 铁血残唐 作者: 无色非龙 分类: 穿越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却说朱温运来了赔偿款,各参战单位都眼巴巴的看着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次大战南阳是主力,可荆南和湘北出力也不少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赵匡凝,出兵两万,还帮着拿下了均州,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,当人要重点奖励。

        赵承规大舅哥,带兵两万,战损很大,也得奖励。

        李铎虽之带兵五千,也没捞着仗打,可人家态度好啊,也得意思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全师朗新降之将,出兵一万,也不能忘记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裕决不吝啬,三百万缗铜钱,赵匡凝一百万缗,赵承规八十万缗,李铎三十万缗,全师朗五十万缗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南阳自己,李裕拿出六十万缗,凑出一百万缗的赏金,对战殁者抚恤,对有功者奖赏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时间,皆大欢喜。

        由于荆南和湘北都通长江,可与淮南贸易食盐,他们倒是不缺。

        与朱温交换食盐的事,两位老丈人都不感兴趣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裕为了安抚穷凶极恶的朱温,只得先用粮食换盐,既解决自己食盐短缺的问题,也给朱温一些续命的粮食,省得他跳脚来攻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温这一仗败得极惨,伤了元气。

        重要的是,粮草不济,根本没有了后续力量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跑回开封舔舐伤口。

        可他的老对头李克用看到了机会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魏博之地已经纳入了河东管辖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克用的心气也高涨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两年他与朱温争霸黄河两岸,河东占了上风。

        今年,天下大旱,河东也旱情严重,他也不敢用兵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对头朱温也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,发十万大军进攻南阳。

        结果一个月的时间,全军覆没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现在朱温与南阳议和了,可朱温的元气大伤,这正是趁你病要你命的好机会,他怎可放过?!

        我老李等了一辈子才等来了这个机会,干吧!

        却说太原府晋阳城。

        河东节度府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克用满面红光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朱温老贼穷途末路,已伤元气。正是我河东剿灭他的大好机会,诸君以为如何?!”

        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朱温倒霉,晋王高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父王,儿臣以为,开春应马踏汴州,占领中原之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存勖意气风发。

        降将丁会出班奏道:“主公,我应乘此机会,一统河北,再择日踏过黄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哦?这是为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克用还是很欣赏丁会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主公,河北一统,则我侧后安全,可全力南下。自古以北统南更加容易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岂不是给了朱温老贼时间恢复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存勖皱眉问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即使现在攻打汴州,若河北有敌攻打太原府,我将如何?必首尾难顾,被朱温所趁。不若稳扎稳打,先平河北,再南下汴州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们各有道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克用想了想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但,如此良机,我必不能放过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儿点兵五万,攻占洛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克用下定决心,一定要趁这个机会,狠狠的咬下朱温的一块肉。

        你不是修葺洛阳多年了吗?

        那我就占下洛阳,让你心疼心疼。

        天复七年正月。

        河东各州调动精兵,筹集粮草,准备开春攻占洛阳。

        却说朱温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次战败伤筋动骨。

        既然李裕不喝自己打了,那他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李克用身上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到不是要去打河东,而是担心河东不会放过这个机会。

        站在地图前,朱温手下的文武都在分析现在的形势,如何挡住李克用的进攻。

        刚进入正月,就传来了河东调集粮草的消息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温心里就是一紧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知道,老李要动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也紧跟着调动兵力和粮草。

        那点从南阳换回来的粮食也得拿出来,充作军粮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本在黄河沿线就有不少驻军,现在重点关注李克用的主攻方向,集中优势兵力,阻止他们渡河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广撒哨探,探查李克用的动向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裕的春节是过的最安逸的一年。

        往年不是上京就是打仗,要不就是调兵遣将。今年解除了战争阴云,老百姓的心情也好了很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南阳的大街小巷喜庆气氛正浓。

        今年李裕还是在南阳的老县衙里居住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新王府的建设已经进入了议程,确定方桉之后,就可动工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几年,南阳虽也没少参战,可好在都是御敌于境外。

        南阳所属各州县都很安全,又重视水利,这几年连续丰收。

        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人口都在急速增长。

        经过这些年的流民招募和安置难民,如今南阳直接辖区人口突破了百万。

        荆襄人口也有百万。

        江西人口二百万。

        各地一片欣欣向荣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县衙后院。

        白雪皑皑,几株腊梅迎风盛开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裕打开暖房的窗子,一家人隔窗欣赏着院中梅花。

        绣娘碧娘坐在李裕的左右,李央李珏则也往李裕的怀里挤。

        小翠侍立在侧,给殿下和王妃斟上南阳自酿美酒。

        她转动着脑袋,闻着壶中的酒香,咕都咽了口口水。

        却被耳尖的碧娘听见了,转头说道:“小翠馋酒了,你也喝一杯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小翠小脸通红,连连后退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奴婢不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诶,喝一杯也无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裕转头笑呵呵的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谢殿下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小翠施礼谢恩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说起这酒,今年还是少酿点,粮食金贵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夫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绣娘点头答应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来,一年前,两位王妃闲来无事,就和李裕央求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裕当时也很忙,没时间陪伴,这才灵机一动,把酿酒的法子跟她们说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会儿也有酿酒的,可他们的酒只是低度的米酒,杂质含量很高,口感就不是太好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裕告诉他们的方法是蒸馏酒,纯度高,度数高,入口甘冽,一人喝一碗就得醉倒。

        绣娘碧娘终于有了事做,每天和工匠一起研究蒸馏器具的制作。

        终于做出了一套简易蒸馏器具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夫君给的方子,实验了几次,还真被小姐俩做成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她们像献宝似的给李裕品尝的时候,李裕都惊呆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至是简单的说了下流程,他自己都没想到能成功。

        可见古人的智慧,只要给他们些思路,很多事是能办成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自从试制成功了酒,姐俩就一发不可收拾。

        连续生产出了上千斤的白酒。

        还作为礼物赠送给了各地的官员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裕知道制酒费粮,所以才有少制酒之说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绣娘和碧娘自从开战以来就没再制酒了,前线需要粮食,各地难民也需要粮食过冬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家中过完了初七,衙门也开封上值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各地的官员纷纷发来准备春耕的具体奏本。

        江西还好说,有相对完整的农业系统,种子、耕牛、农具都有咱们的机构负责。

        南阳这边这几年也逐渐的建立和完善了,只是荆襄有点麻烦。

        荆襄名义上还是归赵匡凝管辖,可他已经把荆襄交给了李裕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了能有效的管理地方行政,李裕把南阳和荆襄合二为一。

        对外统称南阳国。

        府治设在襄阳。

        德王府却留在南阳。

        陈班、王厚协主抓春耕事宜。

        李裕当了甩手掌柜,在各地走走看看。

        却说癞头一家,一家准备起了稻种。

        癞头终于如愿以偿,在正月里把柳娘子娶进了家门。

        新婚夫妻甜甜蜜蜜。

        正月一过,他就进来南阳城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他心目中,南阳城就是和长安一样的大城。

        不仅大,还很神圣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德王一家就住在这里,自己和他老人家是邻居嘞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来到了铁匠铺,对真在拉着风箱的老吴头带着招呼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吴叔,要打两把新钁头嘞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癞头,咋家里添人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嘿嘿,娶媳妇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哎呀,恭喜你呀癞头,你可真是要福气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的是德王他老人家的功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倒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吴头停下手里的活计,转身拿出块铁料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你看好了,五斤高高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嘿嘿,吴叔我信得过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过了年铁料有点贵,听说各地都缺铁料嘞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啊,去年来了那么多难民,开春正式用铁的时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可不嘛,一百文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嘶,还真不便宜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嘿嘿,吴叔可没赚你多少,良心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