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6章 锦衣卫校尉
书名: 明末开山刀 作者: 桑甄 分类: 穿越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酒桌上,王承恩只喝了三杯就醉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开始摇头晃脑的说胡话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告诉王则之,陈奇瑜入狱之后,朝臣推举杨鹤为新任五省总督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崇祯初年,陕、山两地流贼肆虐,曾上疏指出“盗贼”之起,“总因饥荒之极,民不聊生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杨鹤提出了“招抚为主、追剿为辅”的战略。

        杨鹤认为,造反的人说到底,也还是老百姓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杀人太多,就是损伤明朝的元气,明朝现在比较困难,不能乱杀人,应该多培养一些百姓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杨鹤所说的培养小民元气、封疆元气、士大夫元气,并非泛泛之谈,而是针对某些高官胸腑间一片杀机,逞一时之快而发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在陈奇瑜剿贼失利、朝臣们极力推举的情况下,崇祯帝领悟到这层用意,在奏疏上批示“培养元气,今日要务”,表示赞许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掌权的阁部大僚却以为:“这学问用不得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培养元气还不是时候,决意把不随潮流、独抒己见的杨鹤排挤出中央政府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,杨鹤就成了新任的五省总督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告诉王则之,朝中的这些大臣们并不是在为国家考虑,而是为了一己之私,把杨鹤送到了五省总督的位置上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要以为这个位置很好,上一任五省总督陈奇瑜就是很好的示例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杨鹤的努力下,招抚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,陕西的各部反贼几乎都接受招安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之所以会这么顺利,那是因为陈奇瑜已经替他打好了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陈奇瑜以五省兵力,剿灭了大部分反贼,剩下的都是残贼败寇。

        哪怕王嘉胤这种大贼,也被杀的不成了样子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一点,那是因为崇祯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拿了十万两私银给杨鹤,陕西的藩王们还捐助了五万两白银,二万石米粮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这一点,王承恩很是忧虑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论是朝臣还是崇祯都知道,这些银子和米粮面对整个陕地的反贼们来说,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等这些银子和米粮用完的时候,就是陕西再起战火的时候。

        朝臣们这是把杨鹤架在火堆上烤。

        朝臣们之所以支持他,是因为讨厌他,要把他挤出朝堂,再弄死他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之所以支持他,是为了图省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朝臣们看来,杨鹤最好是死在任上,如果没死,他就是活下来,他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崇祯之所以支持他,一是死马当活马医,主战的陈奇瑜都已经败了,他不知道还能指望谁。

        二来,他只出了十万银子,如果能以最小的代价平定陕西流贼之乱,那就给他省了一大笔银子。

        三来,如果杨鹤办事不利,那就把他拉回京城斩了,以平民愤。

        无论怎么样,崇祯都不会吃亏。

        王承恩喝了三杯而已,就在那里倒豆子一样把朝中的事儿一股脑都说了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一边假装喝醉,一边观察王则之的反应。

        王则之不傻,他知道王承恩是在试探他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这场酒变成了两个人的戏台。

        王承恩假意把王则之视为至交好友,说着心里的“真心话”。

        王则之一惊一乍的,配合着时而愤怒,时而激动的咒骂。

        两人就这么聊到天黑,天黑之后,王承恩摇摇晃晃的被身边的小太监扶着,到王则之安排的地方休息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待他走后,王则之把于忠叫了过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盯着他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于是,王承恩住所附近不时有巡逻的,打锣报时辰的,收粪便的。

        等到深夜子时的时候,王承恩悄悄掀开窗户,朝着四周看了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去,拿着这枚令牌,去找个人传一封密旨,这是地图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王承恩取出崇祯下的一道密旨,一枚锦衣卫用的密令,一幅人物肖像,画的正是杨国,除此之外还有一幅归化城的地图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把这些交给了身边的小太监,叫他找杨国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杨国身为一营营总,现在是备战之时,他正带着人在归化城巡防。

        小太监举着火折子,看着地图上划出的一片范围,那正是杨国巡防的区域。

        王承恩身为大明朝最恐怖间谍机构的头子,果然有他的过人之处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王则之在这里一定会大吃一惊,他没想到,锦衣卫已经把手伸到他这里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将军请留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躲在黑暗处的小太监看到杨国出来之后,快步从黑暗中走了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来人止步。”和杨国一起巡防的军士看到他之后,以为他是细作立刻抽出倭刀把他架了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不是今日来宣旨的天使吗?”杨国心思电转,意外的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正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天使找我有什么事儿啊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小的给杨将军带个口信儿,有位将军的熟人一直挂念着您呢,就是怕您给忘了,这是那人给将军的信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小太监举起那枚密令,军士拿到手里查探了一下没有问题,递给了杨国。

        杨国拿到密令之后,浑身一颤,眼角微跳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天使旅途劳顿,还请移步,咱们换个地方说话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杨国命麾下军士继续巡防,他一个人带着小太监回了自己的住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锦衣卫校尉杨国听旨。”到了杨国的房间之后,小太监展开一封密旨宣读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王则之怎么也想不到,他一直重用的杨国,竟然是一名锦衣卫。

        明锦衣卫的校尉同差役,锦衣卫的校尉并非官名,任何一个都可称为校尉。

        锦衣卫最低的官职是小旗,小旗管十个人,校尉就是小旗的手下。

        有明一朝,锦衣横行,说的就是锦衣卫的密谍无孔不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奉天承运,皇帝召曰,查山西总兵王则之,拥兵自重,欺君罔上,私开互市,抢掠乡里,是一个披着皇皮的寇,祸国殃民,着锦衣卫校尉抓捕王则之,钦此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啊,王总兵怎么祸国殃民了?王总兵东征战塞外,劳苦功高,怎么就成寇了?这是陷害,一定是朝中的那些大臣在陷害总兵大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虽然杨国早就知道王则之打算造反了,他还是激动的争辩了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一想到,他跟着王则之苦战于塞外的场场战斗,他就觉得心里憋屈,他替王则之感到不值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住口,山西总兵是不是寇,咱们说了不算,皇上说了才算,怎么你是想抗旨不遵从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小太监脸色一变,色厉内荏的呵斥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属下不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谅你也不敢,杨国听旨。”小太监把密旨递给杨国,拂了拂衣袖,开始宣读一封口谕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属下接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杨国替朕看着边关,兢兢业业,朕心甚慰,朕封你为锦衣卫副千户,从五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皇上圣明。”杨国听到这道封赏,激动的浑身发起抖来,就连他的脸色都激动的通红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皇上说了,如果你能捉了王则之,皇上就封你为大同总兵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小太监拍着杨国的肩膀,居高临下的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