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5章 银票
书名: 明末开山刀 作者: 桑甄 分类: 穿越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死当又称绝当,指当户既不赎当也不续当的行为。

        也就是说魏云中不要这七十四家乡绅的产业了,他要把这些产业都变成银子。

        票号掌柜的先是一愣,接着微眯着眼,不动声色的开始给魏云中办理手续。

        实际上掌柜的内心已经在狂吼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七十四家乡绅的产业加起来,绝对不止一百多万两。

        之所以只估算出这么多,那是因为王则之下令。

        除了房产商铺,其它产业只能估算一成的价格。

        并不是说王则之要坑魏云中,实在是这些产业已经不值原先的价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就拿染布坊来说,自从王则之杀了这些乡绅之后,作坊里面的工人都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些工人跑之前还拆了染色的设备,一个好好的染布坊,一下就不值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再说煤矿,工人跑了不说,煤矿的品质、储量全都不明,所以煤矿的估价也不高。

        掌柜的知道这个价格估算低了,但是魏云中却不觉得低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为官这么多年,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银子。

        一百八十多万两银子,完全超出了魏云中的预期,所以对掌柜的报价,他很是满意。

        魏云中担心票号拿不出这么多银子,他打算把这些银子全都取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票号掌柜笑眯眯的引他去后面的库房查验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见一路走去,守卫森严。

        当他们到达库房的时候,遇到了一扇钢制的密码门。

        掌柜的输入密码,转动圆形的阀门,打开了库房。

        库房内堆满了银子,在库房的墙壁上镶嵌着夜明珠,照的整个仓库熠熠生辉。

        哪怕是见多识广的魏云中也倒吸了一口冷气,他为官这么多年还从没见过这么多银子呢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...这得多少辆马车才能拉完啊?”魏云中喃喃自语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大人不必为此烦忧,我们票号是有发放银票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大人只要拿一张银票,就可以随存随取,想取多少取多少,想什么时候取就什么时候取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此一来,大人就不用为运输一事而烦忧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看护银两的事儿也不用担忧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票号掌柜耐心的解释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哦,还有银票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有的,就如同大明宝钞一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原来如此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,该纸币贯行于明朝二百七十多年。

        明太祖洪武八年始造。

        由于当时缺铜,于是明洪武七年颁布“钞法”,设宝钞提举司,其下再设抄纸、印钞二局和宝钞、行用二库。

        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宝钞印框高约三十厘米、宽约二十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。言情

        大明宝钞里外都透着一个“大”字,它的面额分五等:壹贯、五百文、三百文、二百文、一百文,其中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,四贯合黄金一两,是地道的“大钱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宝钞在版面设计上更加简介匀称,文字简练,刻工细腻。

        钞体为竖长方形,花栏内为龙、缠枝番莲、云气纹等。

        内栏上端书写钞额,钱图两边为“大明宝钞”、“通行天下”九叠篆文八字。

        但由于当时纸质较差,大明宝钞难以耐久,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,既不分界,也不回收旧钞,发行数量又无限制,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,泛滥成灾,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,贬值极快,如同废纸,百姓纷纷弃之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宝钞魏云中自然是知道的,当他听到掌柜说银票如同大明宝钞的时候,立刻皱起了眉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银票像大明宝钞一样,那他还得慎重。

        掌柜的自然是知道魏云中在担忧什么,在魏云中皱眉的时候,他就笑眯眯的开始解释了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银票自古有之,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。

        北宋初年,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“银票铺户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,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,再交还存款人,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,每贯付给铺户三十文钱的利息,即付3%的保管费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“银票”,这时的“银票”,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,而非货币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“银票”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,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“交子”的银票铺,并在各地设银票分铺。

        由于银票铺户恪守信用,随到随取,所印“银票”图案讲究,隐作记号,黑红间错,亲笔押字,他人难以伪造,所以“银票”赢得了很高的信誉。

        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,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,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“银票”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。

        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,“银票”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。

        后来银票铺户在经营中发现,只动用部分存款,并不会危及“银票”信誉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“银票”,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“银票”已经是铸币的符号,真正成了银票。

        票号掌柜知道魏云中在担心什么,无百就是担心票号惟利是图恶意欺诈,在滥发银票之后闭门不出,不予兑付。

        掌柜的再三保证,他们票号就在这里,不会发生这种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再者说了,他们票号还负责给军士们发放军饷,这种事情根本不会发生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掌柜再三保证之后,魏云中将信将疑的办理了银票,立刻就兴致勃勃地开始兑取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取一百两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掌柜和颜悦色的给魏云中取了一百两银子来。

        魏云中拿起银子,在票号里的小称上称了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明朝末年经商的人都会随身携带一把凿子和一杆小秤,前者用于切割金银,后者用于秤出重量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明朝中后期,海外白银大量流入,市场上才有充实的白银流通,白银也就成了明朝人最重要的货币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,尽管白银的使用已非常广泛,明朝政府却从没有打算将白银铸造成标准化的银币,连给白银设立一套成色标准、度量衡标准也没有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以白银为货币,使用起来是非常麻烦的,首先,每一次用白银支付的交易,结算的时候,都要秤一下银子的重量。

        其次,还要验看银子的成色,是不是十足银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,如果到了外少,还要换算度量衡,因为各地的称量标准并不一样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足斤足两,好。哈哈哈...给本官存起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票号掌柜的银角抽搐了一下,面不改色,笑眯眯的又给魏云中存了起来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