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0章 篡清:我初恋是慈禧 第490节

        让桂良在天津和洋人谈判就是这样的,这些条约可以先签了再说啊。

        先把洋人军队糊弄走,这些条约究竟要不要遵守,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实际上,这样做是不行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幸好,苏曳那边已经为田雨公做了稳妥的安排。

        让他能够作为封疆大吏破天荒地妥善解决洋教冲突事件,立一大功。

        沉思了一会儿,皇帝道:“拟旨,封田雨公为福建巡抚,兼闽浙总督,即刻离京,处理福建乱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田雨公叩首道:“臣,领旨谢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接着,郑亲王端华出列道:“皇上,发逆石达开大军此时正在围攻苏州,一旦苏州被攻破,那上海和浙江就危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皇帝皱眉,因为苏州战场,就会提到苏曳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现在对这个名字,是不想听,也不想提。

        端华道:“宴端书为人板正端方,但不擅长兵事,只怕不适合做浙江巡抚。因为接下来,浙江也可能遭遇发逆兵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皇帝也觉得有理,宴端书此人,纯正读书人出身,确实没有打过仗,无法应对接下来的战局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那谁做这个浙江巡抚,比较妥当?”皇帝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吏部尚书花沙那道:“奴才举荐江苏布政使王有龄,此人知兵,不久之前刚刚以七千临时招募之军收复了淮安,击败一万多捻匪,恢复了漕运,立下了大功,朝廷正好要封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杜翰道:“臣也觉得合适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在杜翰看来,王有龄是何桂清党羽,所以也是苏曳的政敌,最适合做浙江巡抚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他和皇帝的想法,就是苏曳身边的人,尽量都是政敌,把他包围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端华道:“臣附议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在所有人看来,王有龄作浙江巡抚,再合适不过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道:“拟旨,册封王有龄为浙江巡抚,领兵部右侍郎衔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至此!

        接着,端华道:“原浙江巡抚宴端书,正好接任田雨公,担任大理寺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肃顺道:“臣也举荐宴端书,此人严肃方正,适合大理寺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宴端书听了苏曳的话后,真的是半天都没有耽搁,立刻派家人进京,贿赂了整整二十六万两银子。

        甚至,连懿贵妃家都有一份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别人提前好几步,谋求大理寺卿这个缺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道:“此事,朕再斟酌一番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话虽这样说,但肃顺了解皇帝,他是故意这样说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下子封三个大员,太过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下面军机大臣一推荐,皇帝就答应,就显得太顺从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他要拿一拿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,宴端书这个大理寺卿的位置,就算是稳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至此,苏曳的计划成功了大半。

        真是太不容易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用一场厦门教案引爆,撬动了三个大臣的职位。

        也为自己拿到了两个封疆大吏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番布局,因势利导,确实堪称神来之笔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某种程度上,也是按照历史的脉络进行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是宴端书和王有龄比历史上更早拿到了大理寺卿和浙江巡抚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三希堂!

        王承贵飞奔而入,道:“皇上,荣禄密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拿过来,拿过来!”皇帝充满了期待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的荣禄,已经寄托了皇帝的很多理想,年轻,能干,忠臣。

        成为新的宠臣。

        荣禄的密奏,写得非常简洁,少有抒情之词。

        总共描述了三件事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一件,他奉旨率军前往九江,被苏曳的舰队阻止,并且遭到了炮击。他荣禄没有还击,立刻撤退,天津新军对苏曳很失望,表示愤慨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件,他发现苏曳的巡逻舰队,大部分都是洋人,而且是西洋战舰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三件,发逆陈玉成李秀成攻下庐州之后,已经率领大军返回,要攻打江北大营,荣禄率领天津新军帮忙托明阿镇守扬州。

        看完之后,皇帝面孔微微一抽。

        这里面两个信息,深深刺激了他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曳的长江舰队,竟敢炮击朝廷舰队?!

        胆大包天。

        另外,苏曳的长江舰队,竟然是洋人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不是证明,苏曳和洋人有勾结?

        皇帝寒声道:“苏曳开出了一系列条件,折辱朝廷,终于愿意出兵去救苏州了,开打了吗?打得怎么样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杜翰忽然一声叹息道:“皇上,咱们还是急了,被当时的局面惊住了,其实可能都不需要去求苏曳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端华道:“谁说不是呢,淮安那边王有龄打下来了。安徽那边,胜保、李续宾、李鸿章三支大军,怎可能也能全部收复。最关键是荣禄新军,如此能打,连战连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载垣道:“苏州现在都没有打起来,所以当时让荣禄新军去救苏州,是来得及的。那样的话,也免得看苏曳的嘴脸,让朝廷受他的羞辱。他把自己搞得大救星似的,其实没有他,我们一样能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杜翰道:“皇上,上一场和洋人的大沽口之战,是主帅谭廷襄太无能了,否则那一战未必赢不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话,说到皇帝痛处了,事后复盘发现,大沽口之战的战败,谭廷襄要负七成责任。

        荣禄新军打得多好啊。

        是谭廷襄那个废物,洋人刚刚登陆,他这个主帅就带着中军跑了,引发了发崩溃。

        杜翰道:“皇上,如果再来一场大沽口之战,我们全力以赴,未必不能赢!”

        皇帝颇为意动,但是能不打,还是不要打,他还是怕洋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杜翰目光闪烁道:“不过皇上,这一局也不算吃亏。现在发逆七八万大军包围苏州城,苏曳和徐有壬加起来三万人多人,发逆石达开攻破江南大营之后,一直势如破竹,确实很能打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此战,苏曳若是战败,那自然政治名誉破产,届时朝廷只要一个太监,两个侍卫,就可以将他捉拿进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此战,苏曳若胜,那他的近万军队也剩不了多少了,伤筋动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他手中若没有了军队,我们又彻底平息了安徽和江苏发逆之乱,重新把发逆困死在南京城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到那个时候,我们再对苏曳动手,就十拿九稳了,不会有这样,那样的意外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光他雇佣洋人的舰队,炮击朝廷舰队,就是重罪,就可以拿下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皇帝目光眯起,缓缓道:“等苏州之战过后再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若是这一战输了,他还有面目对天下人,朕直接就派人拿了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如果赢了?

        那也秋后算账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清,还容不下这等逆臣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扬州战场!

        志得意满的陈玉成,率领几万大军,三面包围了扬州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打安徽,势如破竹,短短不到一个月,就横扫半省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,带着大胜之势折返,攻打江北大营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之所以急匆匆把大军从安徽带回来打江北大营,两个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 一,石达开那边赢得太狠了,风头太劲,陈玉成和李秀成要想办法压过石达开。

        二,这两人要压过林启荣和曾天养。

        少年人,就是这样意气奋发。

        打下庐州和扬州之后,天国内就没有人功劳比得过他们这两个年轻人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林启荣和曾天养这样的老人,可以靠到一边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又听说李续宾、李鸿章那边合兵,正在攻打三河镇,而北边清妖头子胜保,也率军南下,三方合打庐州城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李秀成又率领五万大军重新杀回了安徽。

        陈玉成率领五万大军,攻打江北大营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只有五万,但依旧势如破竹。

        几个时辰,就攻破了六合城。

        次日,又攻了新城。

        又半日,攻破了几十里长的土城,攻破清军营寨十几座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,把扬州城团团包围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,城内有两万左右的清军。

        荣禄新军近两千七百人,托明阿的一万七千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江北大营主帅托明阿,在陈玉成看来,如同冢中枯骨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