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0章

        只是想到漠北如今内乱,秦不闻拧眉道:如今耶律尧自顾不暇,应该抽不出兵力来镇压双王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宋谨言的御林军原本也是能够平反镇压的,只不过前几日不知道什么原因,宋谨言将精锐部队都派出城外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双王封锁了消息,不允许任何人出城,一连几天,就连一只信鸽都送不出去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宋谨言肯定会想其他办法通知御林军,但只怕那个时候,为时已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么看来,如今的京城就好像一个严防死守的大瓮,想要救人,只能依靠长安城内的力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傅司宁看着秦不闻,知道她还在想着解救季君皎的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没再说什么,他只是抿唇道:你先看过这封信,再作决定吧。

        秦不闻低头,翻看着信封,手有些僵硬,她捏着信,没有立即打开。

        --

        皇宫,死牢。

        有落锁声传来,牢狱中,被绑在架子上的男人听到动静,终于虚弱地动了动睫毛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的身上满是血渍与鞭痕,那昔日柔顺光泽的头发,如今也凌乱得不成样子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整个人被架在了木架上,双手缚在两侧,他低着头,任由那长发遮盖住了容颜。

        有脚步声传来,一双华贵的皮靴停在了他的面前。

        视线顺着那双靴子,缓缓往上看去,只见宋承轩嘴角带笑,歪着头看向他。

        啧啧啧,看看看看,我们那位高风亮节,芝兰玉树的首辅大人,如今竟落得如此田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话语中满满的嘲弄与轻蔑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伸出一只手,抬起男人的下巴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张脸实在好看得不像样。

        即便穿着血渍的衣裳,乌发凌乱,也只是衬得那张脸更加绝美惊艳。

        季君皎的脸上也有着浅浅的伤痕,只是那伤痕看上去,竟丝毫不影响他的神容,不觉狼狈。

        宋承轩轻笑一声,眼中的恨意更盛:一个两个的,为什么都要跟本王作对

        手上渐渐使了力道,季君皎微微蹙眉,依旧一语不发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分明是被绑在木架上的那个,但他却好似居高临下地看着宋承轩,华贵不减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的情形,让宋承轩更加气愤。

        季君皎,你似乎总是高高在上的那一个,他轻嗤,眼中满是恨意,你也好,宋谨言也好,甚至秦不闻也好,你们这些人,好像从来都是高高在上的模样。

        好像只有他,像是被埋进泥土里的沙石,只能靠自己,一步一步,爬出沼泽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痛恨那样的姿态。

        恶狠狠地甩开季君皎的下巴,季君皎侧头,轮廓流畅清冷,纤尘不染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好似那覆雪的寒松,触目惊心的血渍在他霜白的衣袍上蔓延,好似一朵朵盛开的血莲,美不胜收。

        什么?

        季君皎似乎哑声说了句什么,只不过声音太低了,宋承轩没有听清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又上前一步,倾身想要听得清楚一些。

        终于,他听到季君皎闷沉温柔的笑意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笑,一双墨色的瞳孔像是想起了什么人,那冷冽的眸都融化成水:微臣说,若是长安王殿下知道,您嫉妒她,她应该会很高兴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像是被戳中了什么心思。

        宋承轩一把上前,掐住季君皎的脖子,那力道越收越紧,他瞪大眼睛,死死地盯着季君皎:本王才不会嫉妒她一个外人!

        一字一顿,咬牙切齿。

        呼吸被攫取,季君皎眯着眼,眉头紧蹙,却不肯发出一点声响。

        许久,宋承轩才像是解恨一般,恶狠狠地松开他的脖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季君皎不能现在死,至少不能死在他手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必须要让季君皎死在明日的刑场上,百姓们才会对他的行径信服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才有由头夺位。

        季君皎,你现在都自身难保了,还想着那死无葬身之地的长安王呢?

        季君皎垂头,神情不辨。

        宋承轩冷笑一声,眼中满是不屑:长安王她死了,季君皎,你明日也该去陪她了。

        --

        雨声淅沥。

        傅司宁走后,秦不闻就坐在书房的书案前,看着手上没拆封的信件出神。

        她燃了支蜡烛,书房便终于亮堂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借着烛光,秦不闻思忖良久,终于拆开了那封信。

        入目第一句,秦不闻便愣怔在原地。

        男人的笔力苍劲,板正清明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一句他写:【阿槿吾妻】。

        第380章 书信一封

        【阿槿吾妻:

        见字如晤,展信舒颜。

        秋意渐浓,霜深雨重,至祈摄卫。

        落拓行文时,卿醉酒酣睡,吾长灯作陪,不胜亲绻。

        昔年授读学院私塾,先生评价,才学有余,性情寡淡。吾不以为然,决然入仕。

        为官八载,吾自诩公正清明,无甚偏私,唯忧助长贪赃枉法之事,以身作则,不敢有违。

        后,承蒙陛下不弃,官至首辅,以正朝堂,未失本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卿与吾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吾刻板愚直,枯燥乏味,卿圆滑变通,灵动盎然。

        吾曾管中窥豹,得见一斑便品评全貌,于众人中,诘责弹劾汝之罪咎过责,自以为是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