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5章 《侠客行》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无数人惊诧于这篇长诗的优秀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他们还没有真正发现,这篇长诗的优秀程度,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,这篇长诗,本该是由这位邹原自己写出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阳差阳错之下,才被叶惊秋写了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开始的时候,大家只是惊奇,可很快,这种惊奇,随着众多对古历史有所研究的文学大家,乃至考古学家发现注意到之后,慢慢化作了震惊。

        童元青就是一位对古文学颇有研究的文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很喜欢历史,尤其喜欢那段名为‘战国’的历史。

        之前在群里,解释了长诗所写之人是邹原的,就是他。

        近三千字的长篇抒情诗,自然不是读过几次就能完全读懂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发现了这篇长诗的优秀之后,他就开始研究,甚至去寻找各种文献查找关于长诗所提及内容的蛛丝马迹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仅仅只凭他对邹原的了解,就感觉那位叶惊秋,对战国历史的了解,完全不逊色与他。

        而随着配合《离骚》查阅文献后,他的脸色越发凝重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篇长诗所写出来的东西,远远比他想象中还要珍贵。

        看似只是一篇长诗,但却道尽了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很多地方只是寥寥几笔,却让他这个古历史文学研究者惊叹莫名。

        除了这些之外,还有一些细节,却是他无论怎么查阅,都找不到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,是叶惊秋自己编撰,还是他在某些野史里找到的记载?

        虽然感觉应该是叶惊秋为了进行创作,所以添加了自己的理解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一时间,童元青心里还是感觉痒痒无比。

        没什么比被时间淹没的历史,更能激起他探索欲的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忍了许久之后,他终于忍不住到了叶惊秋的账号下留言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叶惊秋老师,我是童元青,喜欢研究历史文人墨客。

        对您这首《离骚》之中,有一些不解之处,不知您是否可以告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后面,则是他列举的一系列疑问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维很快也注意到了这条留言。

        和大量没有什么事实意义的留言相比,这条留言,明显与众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最重要的是,他认识留言的这个名字。

        童元青,也是一位文学领域的大佬,尤为喜欢研究历史文化,难怪他会这么好奇。

        若是普通人问,他自然不会特意去解释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唐州十几亿人,若是人人的提问,他都进行回复,就算是能分身万千,恐怕也回复不过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这种文学大佬的问话,他还是很重视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拿到《离骚》这篇长诗的事情,与《离骚》有关知识,就已经一并进入他的脑海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中自然也包括对《离骚》中描述的研究资料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只是略一沉吟之后,他就回复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童大家或可看看《中元》、《西野史》、《战国杂记》等几部作品,里面或许有您想要的答案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其中也难免有我根据自己了解所编写的内容。

        或有疏漏,但想必差的不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叶惊秋的回复,让童元青眼神微亮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三部作品,他了解的确实不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这三部作品,其实都是野史,而且还是非常偏门的那种。

        没想到叶惊秋居然连这些都有所了解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他手头没有,但还是很快就买到了相应的书籍。

        挑灯夜读之后,童元青一脸的赞叹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叶惊秋,真大家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一旁,妻子白了他一眼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在家里面,还这么文绉绉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童元青哈哈一笑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看到了一位诗坛大家的诞生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本只是觉得《离骚》是一篇上好佳作。

        可看过之后才知道,这篇长诗居然如此的出众。

        或许,这一篇《离骚》,也可以列入千古佳篇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沉吟了一下,童元青如此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听到他这么说,妻子面露讶然。

        两人成为夫妻,自然是有共同点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的妻子虽然没有他在文坛的地位,但也是不俗,听到丈夫这么说后,开口问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千古佳篇,你确定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自然确定!”

        童元青说的毫不犹豫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篇长诗剖析了邹原的历史,看到这篇长诗,我仿佛看了真正的邹原,面对命运时的不甘。

        仿佛邹原就在我眼前,叹息着命运的不公,与面对未来的不安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不说其他,《离骚》接近三千字的篇幅,堪称第一长篇抒情诗!

        即便不如那首《水调歌头.明月几时有》,也相差不多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童元青说完之后,就继续研究《离骚》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他的妻子却若有所思,能被自己丈夫称作千古佳篇的诗篇可不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她自己也看的出来,这篇长诗,确实极为优秀。

        带着这几份惊叹,她把丈夫的评价,上传到了网上。

        《离骚》有多优秀?

        网络上争议不断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概是很优秀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短短一天时间,就有大量的文人墨客站出来,为离骚说话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要和《水调歌头.明月几时有》做对比,恐怕是没有办法对比的吧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那可是千古一绝的作品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就在这时,童元青的妻子,在自己的快娱号下,发布了对于《离骚》的看法和解释。

        她知道童元青不喜欢在网上发这些东西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她却喜欢把自己的见解分享给大家。

        有时候,也连带着把丈夫的观点也发了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这一次,不光是她自己读过《离骚》之后的见解,也有童元青对《离骚》的理解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,还把自己丈夫的那一句评价,也附了上去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千古佳篇”四个字,让无数人震惊。

        若是别人说的,怕是要引来无数谩骂声,可这是童元青的妻子,以童元青的口吻发出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夫妻二人乃一段文坛佳话,金童玉女的典范,文采都很不俗。

        尤其是在看过上面童元青的解释之后,不少人都迟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曲宏邈也看到了这个评价,静静的思索了一会儿,他哈哈一笑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千古佳篇,或许,这首《离骚》真的当得起这个名号!”

        另一边,苏半城看到之后,没有发表自己意见,只是继续研读着《离骚》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次又一次。

        许久之后,他终于停了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前有凉秋,后有叶惊秋,此二人都是大才。

        凉秋占得一斗,叶惊秋,怕也能占得一斗了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这是幸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文坛之幸!

        整个文学领域之幸!

        看到苏半城的评价之后,所有人都疯狂了。

        《离骚》居然是一篇可与《水调歌头.明月几时有》相比的作品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惊秋居然有如此大才,可与凉秋相比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少之前艾特叶惊秋的人都震惊无比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只是打趣叶惊秋而已,谁能想到,当即就被叶惊秋啪啪打脸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此时,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觉得惭愧,甚至还觉得有些兴奋。

        甚至有人还美滋滋的想着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不是他们艾特叶惊秋,哪有这千古佳篇能够出世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大多数人也就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,缓解一下自己的尴尬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少人都去到叶惊秋的账号下给叶惊秋道歉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在此之前,没有多少人觉得,他能与凉秋相比。

        也有人去凉秋的账号下道歉,因为他们觉得,凉秋不过是在夸耀自己的朋友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一篇《离骚》出世,可以说天下无人不识君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惊秋,又一次出名了!

        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吗?

        似乎如此,此时,即便是那些脸被打的啪啪响的所谓‘诗人’,也不敢站出来说话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时候说话,迎接他们的,恐怕是被唾沫星子淹死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他们诋毁的,可是一位千年难得一遇的诗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是,李维登上了凉秋的账号,发布了一段动态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叶惊秋之诗才,远在我之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寥寥几个字,看的不少人发愣。

        凉秋说这话是什么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在替叶惊秋不服气?

        没这个必要吧,连叶惊秋自己都没有站出来说话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,叶惊秋自己恐怕都没有底气这么说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把叶惊秋架在火上烤啊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少人都觉得,此时叶惊秋恐怕要被凉秋给气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事情就这么完美的结束不好吗。

        凉秋偏偏要给他站出来捣乱。

        难道他还能再写一篇千古名篇回应不成。

        无数的网友心里,已经做出了脑补。

        众多文坛大佬也脸色古怪。

        两人的关系不是很好嘛,这是做什么。

        网友们更是跑到了于此时毫不相干的星河账号下,让他赶紧出去调停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网友都觉得,凉秋和叶惊秋,恐怕是有矛盾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然的话,凉秋也不会这么把叶惊秋架起来烤。

        简直就是要叶惊秋的命。

        三人都很少关注其他人,即便是交友‘广泛’的凉秋,关注的人也不过七八人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显然三人形成了一个闭环,其他人很难插足。

        星河作为两人的至交好友,这种时候,也只有他能站出来拉架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得到的,却是星河的一句回应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论诗才,凉秋确实不如叶惊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哗~

        整个大唐州一片哗然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光凉秋,就连星河也这么说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惊秋这是被两人共同排挤了,要把他踢出三基友?

        不少人心里疯狂的脑补三个不同领域的天才发生矛盾,然后打的头破血流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其中两人选择站在同一战线,将另一人踢出三人组的画面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以上也只是脑补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是众人的猜测却不是假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若不是这样的话,星河为什么也这么说。

        总不会是心里真的这么想吧。

        别闹了,两人都站在了诗坛领域的巅峰,怎么可能分得出胜负,而且还是凉秋口中的‘远在我之上’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惊秋会怎么回应?

        不少人好奇着。

        面对两人的排挤,此时叶惊秋恐怕很伤心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的叶惊秋,就好像《仙剑奇侠传》中,看着逍遥和灵儿双宿双栖的月如一样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少人脑补了这个画面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时间,同情叶惊秋的人更多。

        账号下,满是安慰叶惊秋的网友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来叫老贼的人也不叫了,就怕平添叶惊秋的伤心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个网友说的好,叶惊秋的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这些网友,难道还不应该让叶惊秋看到一些生活的希望吗?

        对于这些网友的发言,李维觉得有些好笑,但也有些感动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有的时候,网友会因为看不到事情的真相而伤人,但有些时候,也是如此的可爱。

        叶惊秋会伤心吗?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不会!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次,李维取出了一张大大的上好宣纸。

        精英级巅峰的书法功力完全跃然纸上。

        笔锋铿锵有力,好似一把尖刀,直刺人的心房。

        又好似一位剑客,绝世剑气,纵横十方。

        片刻之后,一篇长诗出现在宣纸之上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维看了看,满意的点了点头,而后将这张宣纸的照片,发到了叶惊秋的账号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赵客缦胡缨,吴钩霜雪明。

        银鞍照白马,飒沓如流星。

        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

        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。

        闲过信陵饮,脱剑膝前横。

        将炙啖朱亥,持觞劝侯嬴。

        三杯吐然诺,五岳倒为轻。

        眼花耳热后,意气素霓生。

        救赵挥金槌,邯郸先震惊。

        千秋二壮士,烜赫大梁城。

        纵死侠骨香,不惭世上英。

        谁能书阁下,白首太玄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一篇长诗,字字铿锵有力,精英级书法的笔锋,更是将‘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’的豪迈之气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名曰:

        《侠客行》!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叶惊秋发动态了!

        很多人都没来得及看内容,就直接选择了转发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发过之后,他们才返回去,看这个有些特殊的动态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还是叶惊秋第一次发布图片。

        当他们打开看到《侠客行》三个字的时候,霎时间就感觉到一股豪迈之气。

        好似一位侠客提剑而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切,不光是三个字体现出来的,也是叶惊秋顶尖的书法所展现出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最终的结果,就是将‘侠客’这两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
        而看到内容之后,无数人只觉得心里一股热血沸腾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是那位剑客,只是此时,他的身后,出现了累累尸骸。

        纵是千万之敌,也能让他驻留半分。

        尤其是‘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’一句,看到的人,都恨不得当真提剑称侠。

        或许很多人不懂《离骚》,甚至很多人不懂《水调歌头.明月几时有》,只是本能觉得厉害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《侠客行》,所有人都看懂了!

        即便懂得不是那么深奥,但所有人都明白了什么是侠客。

        也为诗中的侠客而热血沸腾。

        此作,上佳!

        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