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一问题上,家长和老师当然是有责任的,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兴趣所在,更别说正确地引导了。***在此,我并不是说要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进行特殊培训,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,培养他们对其他方面的兴趣。现在,有一些学校开始采用调动多种器官的授课方式。比如,将绘画和模型相结合,这种教学方法应该大力推崇。其实,我们应该将课程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去教授,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懂得课程的实用价值和学习的目的。有的人常常这样问:我们让孩子记住事实重要,还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要?其实,这两者并不能分开来看,他们是有机结合的整体。比如,在教授数学的时候和盖房子的事实结合在一起,让孩子去计算用木材的数量、住人的数量等,这样对教育孩子有很大益处。
在教学过程中,我们常常将多学科相结合进行分析,还会将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中的事务联系在一起。比如,老师和孩子在一起散步,在路上帮他们认识各种植物的名称、结构、用处、习性,气候对它们的影响,景观的物理特征,农业的历史等,从而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。当然,前提条件是老师对孩子的爱心是真诚的,否则一切将无从谈起,更别提教育了。
课堂里的合作与竞争
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,我们常常现,孩子在刚刚进入学校之时,心理上对于竞争的准备远远比合作的准备充足。这种竞争的思想在孩子上学的全过程都会存在。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,如果那些优秀的孩子超过了其他孩子,并不能代表他就比那些成绩不佳的孩子痛苦少。这都是由他们个人的自私心理造成的。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合作和贡献,而是获得自己的利益。比如,家庭是一个整体,成员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,在学校中的学生也同样应该是平等的关系。如果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,他们才可能互相合作,互相帮助。
我曾遇到过的很多问题儿童,后来经过与同学的合作,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。在此,我将举一个特殊的例子:一个孩子在家中并不被宠爱,所以他觉得人人与之相对;当进入学校后,他依然有这样的想法,认为没有人对他友好。因为成绩差,他在家里常常受到父母的训斥,其实这是极为常见的事。在学校考试的分数很低,受到老师的责骂;回家后,又会招来父母的斥责。其实只一次责骂就已经够受的了,何况两次呢?由此,孩子开始变得绝望,开始在班里调皮,致使成绩越来越差。后来,他遇到了一位老师,这位老师很了解他的处境,于是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。老师向所有的同学们解释了他认为所有同学都对他不友善的原因。所以,同学们开始主动接近他,让他感受到了他们的善意和温暖。最后,这个孩子在成绩上和行为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。
有的人可能怀疑孩子们是不是真的可以理解并帮助他人,但是我却认为,孩子们比长辈更能理解他们同龄人的心。我曾接待过这样一家人,一个母亲带着一个三岁的男孩和一个两岁的女孩。女孩爬上了桌子,妈妈吓得不敢动弹,颤抖着声音说:“快点下来!”可是,女孩没有任何反应。这时,小男孩上前说道:“站在那里,不要乱动!”结果女孩却主动爬了下来。因为孩子更能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么,这种要求是不为长辈所知的。
让学生自行管理班级,是培养合作精神的一个良好的方法,当然,这种行为要在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,千万不能出什么大事,并且我们还要肯定孩子们有自行管理的能力。否则,孩子们将认为这是一种游戏,行事过于随意,这样就会造成他们比老师更厉害,或者利用职权攻击别人,让自己高人一等。结果适得其反。
一般况下,我们总是用各种各样的测试来测定孩子的智商、性格和社交能力。我们不得不承认,有些测试对孩子们的确有利。比如,一个男孩的学习成绩很差,老师想让他留级,最后通过测试现他并不是智力低下的孩子,所以又让他继续升级。我们应该明白,孩子潜力的大小是无法预测出来的。智商只能表明这个孩子有无问题,并帮助他尽快解决。以我之见,只要不是智力特别低下,在测验中只要懂得了做题技巧,结果就会有所改变。我现,在智力测验类的题中,孩子们总能很轻易地找到其中的规律,增加做题经验,这样他们所测出的智商当然很高。总之,智商的测试和孩子未来的潜力是没有根本联系的,这既不是天生就有的,也不是一生不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