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,如果某位母亲在养育孩子上出现了失误也不一定是她的错,因为她有可能受到很多事的约束。***这并不能将错归于谁,比如,母亲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,不知道该怎样去培养孩子;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,心很压抑;她对周围的环境感到焦虑甚至对生活产生绝望的思想;如果母亲的身体状况不好,也许她想和孩子沟通合作,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;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,根本无法为孩子提供有营养的食物、保暖的衣服、温暖的屋子。
其实,孩子的经历并不能为他的行为做指导,只有那些从经历中得出的经验才有着指导作用。我们在研究那些问题儿童时,常常现他们与母亲之间有着很多矛盾,但是那些正常孩子的身上也会有这样的矛盾出现。让我们再次回到心理学的观点上来:性格并不是由固定原因造成的,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去实现某一目标,而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形成了特定的人生观。我们不能说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一定会犯罪,我们还要看他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了什么。
但是,有一点可以肯定,如果一位女性对于做好一个母亲的角色并不感兴趣,那么她和孩子都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和困难。一位母亲的本能是我们无法估量的,在很多研究中都表明,母亲对孩子保护的本能超过任何动力,即使老鼠和猴子也是如此。如果将性或饥饿的驱动力与母性的本能相比,那么母性将胜过一切。
这种动力与性无关,而是一种合作的精神。母亲常常将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,有了孩子,她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整体,才会感受到主宰自己生命的力量。我们几乎可以在所有的母亲身上现这种感,不论多少,即便她的孩子只是一件作品。在母亲心里,会认为自己就是造物主,看着一个个新生命在自己手中降生。拥有做母亲的**,是人类向卓越展的一个表现。这个例子简单明了,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按照人类最深的感去服务于社会和人类。
有的母亲将孩子看得过重,认为孩子可以完成她未完成的使命。她会想方设法让孩子依赖她,受她的约束。这样孩子就真正成为了她的一部分,永远无法分开。有这样一个例子:一位村妇在75岁的时候还和55岁的儿子生活在一起。后来,他俩同时患上了肺炎,之后母亲康复了,儿子却死在了医院。母亲得知儿子死去的噩耗时,说:“我知道自己很难将这个孩子养好。”在这位母亲的心里,自己应该为孩子的一生负责,从未想过让他独立生活。我们可以想象,如果一个母亲不能将母子之间的联系延伸,不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合作,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。
母亲和别人的关系亦很复杂,所以她不应该只注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。不管从孩子还是从母亲来讲,都是如此。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一个问题,另外的问题就会被忽视。母亲和丈夫、孩子、社会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,这三种联系是缺一不可、同等重要的,都需要我们冷静面对。如果母亲只注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,就会对孩子过分宠爱,以至于惯坏,这样也会让孩子失去与人合作的能力。在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变得良好稳定的时候,就要让孩子将这种关系延伸到父亲身上。可是,如果这位母亲对孩子的父亲都没有兴趣可,那么孩子与父亲的这种关系就很难建立。之后,还要将这种关系扩大到周围的环境中,像别的孩子身上、亲戚和朋友中。所以,母亲的责任是双重的:先她要让孩子有一个信赖他人的初次经历,然后要将这种信任延伸到整个社会。
如果母亲将孩子的目光只转向自己,那么以后孩子将很难接受甚至反感与他人接触的事。他会一直依赖母亲,如果谁想从他母亲那里取得关爱,他必将与那人为敌,不管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还是自己的父亲。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这样认为:“妈妈是属于我自己的,你们无权分享她的爱。”
然而,现代心理学却对此事有所误解。比如在弗洛伊德看来:男孩会有一种恋母结,他们想和自己的母亲结婚,痛恨自己的父亲,甚至想杀死他。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有所了解,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。那些想寻求母亲关注而排斥他人的孩子身上有恋母结的现象,但是这与性毫不相关,他们只想让母亲服侍自己,想让母亲成为自己的,不想让任何人与之分享。这种现象只在那些被母亲宠坏的孩子身上有所体现,他们认为除了母亲,自己不可能和任何人建立良好的关系。有这样一些男孩,只和母亲保持着良好关系,所以他们也会将母亲看成自己的恋爱和婚姻对象。可是这只能说明在他们心中,除了母亲,没有任何人对他们听计从,没有任何人与他很好地合作。所以,恋母结是养育方式的错误。这是人为造成的,不能归结于与遗传有关的**,更没有任何**的愿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