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科学角度来讲,人在做梦的时候和在清醒的时候是同一个人,并且做梦的目的也是和此人的性格相一致的。***但是,只有一类人,我们无法将他在梦中想实现的愿望和他现实的性格相联系,那就是被惯坏的孩子。他们会常常问:“我怎样做才能让愿望得到满足?我可以从生活中得到什么?”这种人会在梦里寻找想要的东西。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就会现,他所讲的只是被惯坏的孩子的心理,他们认为自己的本性不容置疑,认为其他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,他们也常这样问:“我为什么要爱周围的人?难道他们爱我吗?”
心理学分析学派对被惯坏的孩子进行了细致的研究。但是他们对满足感的追求只是所有追求的千万分之一,这并不是他们全部性格的表现。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梦的目的,也就知道令人费解的梦和被遗忘的梦的目的了。
个体心理学对梦的研究
在25年前,我刚刚开始研究梦的含义时,它成了最令我头疼的问题。我认为,梦中的生活和清醒时的生活是一致的,如果白天我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努力钻研,那么晚上的梦境中我同样在思索着这些问题。人们在梦中时的目标和在现实中的目标是一样的,就像他们做梦的时候也必须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奋斗一样。所以,梦是人生态度的表现,并与之息息相关。
强化人生态度
有一种事实可以帮我们了解做梦的目的。有时我们早晨醒来会将梦中的形全忘掉,好像没有了任何印象。事实的确如此吗?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吗?其实不然:在梦中的某种感被我们保留了下来。梦中的内容已经忘却,但是却有着对梦的感和对梦的不解。梦的目的也必定留在了留下的感之中。梦只是引这种感的一种方法,而留下这种感觉则是梦的目的。
一个人的感和他的人生态度必定一致。梦中的思想和清醒时的思想并没有绝对的差异,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。如果将它们之间的差别作一下概括,即梦中的思想与现实的距离较远,但是它并不是脱离现实的。如果白天我们被某种事烦扰,那么梦中同样会被这种事烦扰。其实,在梦中我们不让自己从床上掉下来,也说明这和现实是相连的。为人父母者在喧闹的大街上也可以睡着,但是孩子一个轻微的动作就会将他们惊醒。这就说明即使在梦中,我们与外界的联系还是存在的。但是,虽然感官还有知觉,却已经被弱化了,所以和现实的联系也自然就减少了。在做梦的时候我们都是独处的,生活中的压力也不再沉重,周围的环境也已经被我们有所忽视。
只有我们真正放松,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后,才会在梦中轻松下来。梦是对平静睡眠的一种干扰。所以,我们可以这样说:在我们没有将事处理妥当之前,在我们还存在重大压力之时,在现实还存在种种问题之时,我们才会做梦。
现在该轮到我们研究另一个问题了: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是怎样面对问题的。因为我们不是对整个境进行研究,所以这些问题也就比较简单,其解决的方法也不会对我们有很大的要求。做梦就是为了支持我们生活的方式,并让这种方式和我们的感相适应。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方式需要得到支持?它会受到怎样的威胁?能够攻击它的,只有现实和常识。所以,做梦的目的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受常理的攻击。这就会引出我们一个有趣的想法,如果一个人在面临问题时不想用常理去解决,那么梦就会激出他的某种感去坚定他的态度。
这样看来,似乎这种行为和我们清醒时的生活是矛盾的,但其实并不矛盾。我们在睡觉时的感和清醒时的感仍是一致的。如果在遇到困难的时候,某人不想按照常理办事,那么他就会找到各种理由为自己违背常理的做法辩解,来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。比如,一个人想一夜暴富,又不想付出劳动和为社会做贡献,他的脑海中就会显现赌博的念头。他也明白很多人都因赌博输得精光,可是他想活得洒脱自在,想快速致富。那会怎么做呢?他开始为自己设想未来的“宏伟蓝图”——有汽车,有巨款,成为名震四海的富人。在这些幻想的激励下,他不断增长自己的这种思想。最终,他仍然违背常理,走上了犯罪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