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7章

        “叫他每日临摹一篇,月末把临摹好的字拿给朕看,顺便叫翰林院那几个书法不错的老家伙抽空给指点指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公公忙称是。

        文昭帝打开折页,通扫一眼,不由揉了揉额角,又把折页递给了张公公,道:“算了,还是你来念给朕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公公嘴角抽搐,看到了吧,这实诚虽好,可实诚他不受用呀,以陛下对书法一道的品味,看到辰哥儿这两笔小字儿能不如鲠在喉?

        文昭帝在御案后坐下,张公公展开折页开始念——

        耕牛者,农事之本,百姓所仰。

        其筋角为弓弩,皮囊为帐幕、甲胄、履靴之属,可利军备。

        功用之大,利国利民。

        然,历代皆不解牛之乏,何也?

        曰有四难——

        一曰:一牛三四载始成,一载得一子,不利繁衍。二曰:饲牛所费甚大。需粟草水源之多,且疫病威胁不绝,养之不起。三曰:耕牛惟春夏而用,忙则不足,闲则皆废,亦民所不愿。四曰:今市上一牛十银,屠之则肉值三十,虽禁屠牛,利之所在,难以制止。

        是故,吾亦不能解此千古之难也。

        张公公:“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文昭帝:“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宋景辰这段话开篇先讲耕牛的用处很大,又讲历朝以来养牛面临的实际困难,最后来一句,前辈们全到解决不了的问题,自然我也解决不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文昭帝摆摆手,“接着给朕念,朕倒好奇这孩子后面怎么同朕交差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公公依言继续——

        然,事无绝对,本末相因,人之用牛,用其力大,若思省力之法,岂不亦减牛之需乎?今二十亩之地得养五口之家,若得一亩养一人,岂不亦脱牛之依乎?

        粟多,且农有余粮余财,养牛之困岂不自解乎。

        宋景辰这段话简单来说就是虽然养牛的问题我解决不了,但我可以想办法减少对耕牛的依赖,如此也算变相解决了地多牛少的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何解决对牛的依赖呢,两方面:第一想办法让农耕更省力,第二提高粮食产量。

        以前老百姓种二十亩地才能养活一家子,没有牛帮着干活,单纯靠人力种二十亩地自然很难,但若是四亩地就能养活一家子人,岂不是就不必非得用牛了?

        农耕省力,亩产提高之后,老百姓手里自然就有粮有钱了,养牛的难题也迎刃而解。

        文昭帝来了兴趣,说得好,既然养牛的困难无法克服,为何不想办法减少对耕牛的依赖呢?

        见帝王目光灼灼,张公公继续往下念——

        然,此上种种,不离格物之道。故,朝廷当重格物之才,是为百年之计。

        听到这句话文昭帝乐了,绕一圈,合着你这是给朕画大个饼顺便再往陈宴安那数理书院上贴金呢。

        你倒给朕说点儿实在的,告诉朕如何使农耕省力,如何提高粮食产量?

        文昭帝示意张公公继续。

        张公公:“辰之建议,需徐徐图之,静待花开,绝非一日之功,若论立杆见影之法,辰有一策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文昭帝精神一振,好奇小孩所说立竿见影的良策是什么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殿中,张公公抑扬顿挫的声音继续着,文昭帝脸上的神情几度变化,直到张公公话音落地,文昭帝霍然起身,拍案叫绝!

        ——妙,妙,实在妙极,好一个分期付费!

        实难想象此为一八岁幼童所写,当真是天降奇才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在御案后来回踱步,显得兴奋激动。

        张公公道:“陛下,这策论上署名处写了宋家兄弟三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文昭帝摆摆手,“即便是兄弟三人所写,能反其道而行想出减少对耕牛依赖的主意,非辰哥儿莫属,处处不忘给陈宴安那数理院贴金的除了他还能有别人吗?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圣明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过这后面所说‘分期付费,官家出租’的谋略倒不像是他一个八岁孩子能想出来的,当是他哥哥的主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过此等奇思妙想,说不得哥哥也是受了弟弟的启发。要知上次辰哥儿在书院那番话亦是如此,辰哥儿此子,四字可概之——”

        打破常规!

        皇帝龙颜大悦,张公公乐得锦上添花,跟着一块儿猛夸,心里却不由感叹:什么叫来得好,不如来的巧。

        宋景辰的策论写得好吗?

        当然是好的,尤其是他这个年纪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,尤为难得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你写的好,皇帝就要赏识你吗?

        不尽然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什么样的好策论没有见过,满朝文武有几个人没点过人之处?

        为何独独宋景辰能让皇帝龙颜大悦,还不是皇帝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发愁粮食,人正饿的时候上菜自然是格外香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最重要的还是小孩正合了皇帝的眼缘,皇帝重用一个人不代表会喜欢他,但皇帝喜欢谁,必会重用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拜小孩制造那滴漏水钟所赐,秀娘对三郎和辰哥儿回家的时辰把握的极准,每次都是在滴漏上的浮标卡到申时与酉时中间位置时,爷俩前后脚进门。

        今日这水钟的浮标都卡到酉时,三郎到家好半天了,辰哥儿咋还没回呢?

        宋三郎也有些纳闷,放心不下儿子,就要出门去迎迎,还未起身就听见外面廊下李把式激动的叫喊声:

        “恭喜主家,贺喜主家,天大的喜事呀,咱家大公子高升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科举文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