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7章

        刘范急中生智,“......回禀父亲,张鲁退兵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刘诞、刘瑁、刘璋全都看向他。

        眼神里包含六分诧异,四分佩服。

        没看出来啊,大哥你这么会说话!

        刘焉眼睛一亮,“何时退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刘范:“五日前!”

        刘焉脸上露出笑容,“退了好,退了好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又问:“何人击败他?为父重重有赏!”

        刘范尬笑,“不是被击败的,是军中哗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刘焉更开心了,“我早知那竖子不得人心!哈哈!”

        能执掌益州的,还是只有他们老刘家。

        刘诞、刘瑁、刘璋齐齐低头,不敢直视父亲。

        刘范也尴尬得脚趾扣地,脸上青红交加。

        刘焉笑了一会儿,突然感觉不对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的大好事,为何诸子这般神态?

        让小丫环伺候着喝了药,盯着长子疲惫地道,“有何隐瞒?详细说来!”

        刘范:“......咱们也哗变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拦都拦不住,全往自家跑。

        督军们大开杀戒,砍了几十上百个,反激得原来没跑的也撒丫子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跑来跑去,只剩最精锐、最忠心的将士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打仗是需要普通士卒在前面送死的,不能一来就消耗精兵。

        也不是不能再去抓壮丁,可这样的兵,能跑第一次,就能跑第二次,抓来何用?

        他唯一庆幸的事情,是张鲁那边也是同样的状况。

        否则成都危矣!

        刘焉险些一口气没上来,厉声道,“我家从未苛待军卒,为何哗变?是不是你克扣粮草?”

        幼子刘璋曾私下告诉他,长兄或许倒卖粮草,牟取私利。

        刘范瞠目结舌,无比委屈。

        气愤道,“父亲,我何曾克扣粮草?哗变也与我无关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刘诞与他感情好,出来为他作证,“父亲,确实与长兄无关!”

        刘焉怒气未消,“那士卒为何哗变?”

        刘诞:“......他们说要种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刘焉茫然重复,“种田?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记忆中的哗变,要么因恐惧而生,要么因饥饿而生,或是上官苛责、战事不顺。

        跟种田有何关联?

        刘诞解释道,“听说外边现在到处都在忙着种田,有人去贩货,传回了消息,那些军汉就吵着不打仗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......张神悦,这必然是张神悦的阴谋!”

        刘焉气得顺手砸了身前小几上的药碗。

        自从张神悦上位,他就事事受阻!

        张神悦简直是他家的克星!

        但对于他的这种说法,三子刘瑁和四子刘璋都不太信。

        相视一眼,刘璋嚅嗫道,“父亲,张神悦只怕没有这么大能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刘焉看向他,“那你说,士卒为何哗变?”

        刘璋:“他们自称要种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刘焉深吸了口气,“整个大汉,最会种田的是谁?”

        刘璋:“......是张神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就算他在益州,也知道张神悦掌管的皇庄年年都是大丰收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这分明是两回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刘瑁也道,“父亲,士卒应是怠战了。张神悦再厉害,手也伸不到益州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不信张神悦一个小女郎,有主宰益州战场的本事。

        肯定是巧合!

        刘焉扯扯嘴角,“呵呵,她手伸不到益州,那咱们为何跟张鲁征战不休?”

        心里很失望。

        除了长子之外,他最看重的就是三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年听相士说,追随自己入蜀的陈留人吴懿之妹有大贵之相,还为三子聘为妻室。

        可他竟连张神悦是个什么样的人都看不清。

        目光转向长子、次子,“你二人怎么想的,张神悦有没有这能耐?”

        刘范、刘诞同时点头,“有!”

        他们在长安呆过,经历过她给长安带来的剧变,从来不敢小瞧她。

        刘焉有一点点欣慰,总算还有两个明智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只是一点点,整体还是沮丧。

        ——这四个儿子捆一起,也不是张神悦的对手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此刻,他的思维穿越时空,与曾经的刘表和袁术共鸣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生子平庸,如之奈何!

        袁绍倒和他们没共鸣,因为直到现在,他都觉得几个儿子很优秀,只是自家时运不济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请父亲示下,我等当如何应对?”

        刘范谨慎地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倒有些想法,但因入蜀不久,威望不足,没有父亲的首肯,难以行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刘焉心里惨然,沉默良久,道,“不可轻举妄动,静观其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家的基业,大概也就止步于这一辈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刘范应声,又道,“父亲,以儿愚见,咱们不如也种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刘焉:“......你也想种田?”

        刘范恭敬回道,“儿是这么想的,士卒哗变,是想种田。既如此,就让他们种,还像张神悦一样帮着他们种!休养几年,再讨伐张鲁!”

        刘焉久久未能言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刻,他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了张神悦的高明之处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号召天下种田,于是就连他刘焉的儿子,都想种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更可怕的是,思来想去,种田也确实是益州最合适的应对方法。

        若不这么做,恐怕激起民愤。

        讨伐张鲁什么的,不必再提。

        张鲁若再有异动,出兵的估计是朝廷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