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章 七十年代随军日记 第27节

        陈倩月问她:“这水壶之后还有吗?”她觉得这两水壶拿回去后,知青院里怕是不少人也得动心,因为确实挺结实的。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并不打算卖太多,于是摇摇头:“没有了,之后很难再买到,这两个还是我好不容易让我朋友帮忙带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陈倩月点点头:“那好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她带着两个水壶离开。

        人一走,闻嘉嘉立刻咧嘴巴笑。她把几张纸钱展开,在烛光下仔细打量,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 真好,第一笔收入到账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笔钱,也够补得上她这阵子花了的钱和票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春儿萱萱别玩了,睡觉吧!”回到屋里,闻嘉嘉把两孩子赶到床上,“我不收你们的房子,你们明天再继续拼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闻萱犹豫,看了马上要拼好的房子一眼:“小姨,不能再拼会儿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拍拍床铺:“不能哦,快上来,小姨明天要早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早起去采菇呢。

        最重要的是,家里的煤油可不多了,她可没有煤油票去买。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威慑力很强,闻春和闻萱到底是磨磨蹭蹭爬上了床。“呼”的一声,房间重新陷入黑暗。

        闻春片刻后,略再着惊奇说:“小姨,魏叔叔呢?”他上回还说要带自己和妹妹去掏鸟窝。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怪无语的,你魏叔叔都离开两三天了,才惦记上呢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睡吧,你魏叔叔工作去了,我给你们讲故事好不好?”她拍拍闻春的背。

        闻春和闻萱反而立马精神起来,皆转身面对着小姨,脸上露出渴望。

        小姨讲的故事,比保育院里的老师讲的还要好听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讲悟空,小姨。”闻萱忙说。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:“行呗,那就将悟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咱们上回讲到哪儿来着?”她想了想,“哦讲到孙悟空过通天河。通天河里面有尾鱼,是观音菩萨的鱼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没读过书,但剧那是翻来覆去看几十遍都有了,所以讲故事全都是跟着剧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反正小屁孩才三岁多,等十多年后剧出来了想必她们也不会记得曾经听过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夜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后山上时而有野物的叫声传来,听着像是猫头鹰,时远时近让人感到害怕。

        因着前两日下过雨,山水充沛,使得家里水缸时时刻刻都是满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溢出来的水就顺着水沟欢快地流到院外,水声潺潺,在寂静的夜晚中显得无比清晰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上好的白噪音,闻嘉嘉很快就在水流催眠声中睡过去。

        翌日。

        天没亮,她醒来时大概不到五点。

        穿越这些天,闻嘉嘉总算把看天识时间的本事练了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没办法,没手表的日子太难挨。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在烧水时就能听到院外有人走动,可见有人同她一样,都想上山摘红菇。

        她连忙加快速度,匆匆煮锅南瓜粥,又用南瓜煎些南瓜饼,配着吃也很不错。

        秋季是南瓜成熟的季节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菜园的地有限,所以一般人家都会在院里种些南瓜。

        南瓜绝对是高性价比的食物,只需要几粒种子,就能结出比球大的果实。

        关键它不挑地啊。

        像闻家,就把南瓜种在前院和后院的墙根下。再插几根竹杆供南瓜藤攀爬,等南瓜大后再撑个木架,不需要占用菜园的地,也能美美收获上百斤的南瓜。

        吃完饭,闻嘉嘉上山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出门前把两姑娘喊醒,“饭在桌子上,自己吃,一人只能吃两块饼。”否则闻春和闻萱非得把自己吃撑才行。

        两姑娘点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又说:“粥里放了糖,你们不许再放了,糖有多少我是晓得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两姑娘再次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 是的,小姨的眼睛很厉害,数都不用数,就知道她们有没有偷吃橱柜里的冰糖。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:……

        那是因为她在冰糖罐子上面夹了跟头发,她总觉得冰糖没得太快,怀疑是有人偷吃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她最后交待一句:“吃完别洗碗,把积木拿到堂屋来玩知道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知道!”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依旧不放心,但也只能离开。

        天蒙蒙亮,她背着竹篓上山。

        红菇多生长在岩山,而岩山进山小道就在离闻家八百多米外的位置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嘉嘉也去山上呢?”路上碰到的人问,“你跟我们走就行,要不然找不着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笑笑:“好啊,谢谢婶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里的山她还真不怎么熟,没有人带着确实容易迷路。

        路上时不时就能碰见人,有一个算一个,都会叮嘱说:“你别啥菇子都采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生怕她走了她爹娘姐姐的后路。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惜命,怎么可能随便吃菇子,她只会吃自己认得的菇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得益于短视频,再加上她曾去有名的菇子大省旅居过一段时间,她还是能认出不少菇子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下过雨的山路难爬,闻嘉嘉没经验,双手双脚并用,花费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到长有许多红菇的那片山坡。

        从此片山坡远远往山下眺望,还能见到她家的后院呢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令闻嘉嘉心头一梗,心想往后在后院时也得注意些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山里菇子多,红菇更是显眼,闻嘉嘉没一会儿就在落叶下中发现一丛丛的红菇。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大喜过望,立刻蹲下身采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怎么说呢,这种感觉就跟捡钱差不多,弯腰就有收获,魅力可大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红菇渐渐填满竹筐底,绕到一座巨大石头后面时她又发现一丛三九菇。

        三九菇是啥菇?其实就是松乳菇,因为多长在三月九月,所以当地喊它三九菇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菇闻嘉嘉曾经吃过,毕竟作为一名热爱复刻古食的博主,《随园食单》是必读之书。

        《随园食单》中说,用酱油与三九菇一起烧熟,加点麻油搅拌便是一道不错的小食。

        确实如此,最鲜美的食材只需要最简单的调味,除了难清洗外没有别的缺点。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连忙把一丛的松乳菇收入竹筐中,因为松乳菇小,她花费不少时间在这里。

        随后跟着同来的村民去另一侧上坡,这里同样有许多菌菇。

        山中雾浓,穿梭在林间身上也会沾惹些湿气。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摸摸袖子,潮乎乎湿漉漉,看来得准备回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婶儿,走吗?”她朝着林子里喊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再采会儿,你先走吧。”她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行吧,闻嘉嘉记忆还算行,能记得下山的路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路上她还发现了漏网之鱼,她在路旁的腐木上发现了木耳。这可是正宗野生木耳,她当然不能放过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朝阳坡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环看四周环境,这里是最适合木耳生长的地方,所以大概率还有木耳。

        果然,当她踏入枯木丛,扫去堆积在腐木上的落叶时,她又发现许多木耳。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不由得笑出声来,这些木耳直接将竹筐装满,即使晒干都能有一斤,完全够炒好几回菜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明天再来吧。”她心中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记好了位置,又把枯枝败叶重新遮掩后才放心下山。

        上山难,下山更难。

        特别是被雨水浸湿过的路,闻嘉嘉走得磕磕绊绊,时不时就得滑倒。等到山脚时,她屁股上的泥土足有半厘米厚。

        闻春和闻萱已经被陈艾接走了,两人心爱的积木还在堂屋里。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匆匆把竹筐里的菌菇木耳倒出来,来不及清洗,换条裤子,又用两张大叶子装两包木耳菌菇往牛棚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得马上去河沟乡拉鱼,去陈墩拉豆腐。

        河沟乡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魏二叔,不好意思我来迟了。”她紧赶慢赶还是比预定时间晚了五六分钟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没晚多久,负责交接的魏成民也就不生气,说道:“没事,这三筐鱼是你的,特意给你留的三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嘛,现在和村里有名的出息小伙儿魏岱是一对,四舍五入闻嘉也是他们河沟乡的人了,自然会几筐最好的鱼给她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谢谢叔了。”闻嘉嘉把两包叶子包着的菌菇木耳给他,说,“拜托您个事儿,您一包,再帮我给魏岱父母一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哎你这是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闻嘉嘉忙说:“不是啥好东西,是我今天上山采的,家里多着呢,您放心收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是山货,他也就不推辞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般一来他对闻嘉观感倒是好许多,瞧着和魏岱一样会来事儿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摇摇头,心想这年头相亲得抓紧,否则好姑娘都成别人儿媳妇了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