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章 无工不强 上
书名: 我的大宋新帝国 作者: 摇摇-欲坠 分类: 穿越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三月初一,阳春三月,风和日丽。

        清凉的东北风吹在身上,即便在日头下,也不会觉得燥热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距离城西九里的万山脚下,所有人都感到心里一片火热。

        山南东道十八州府,或者是民政主官,军政副官,或者是军政主官,民政副官,一共三十六人,在辰时末,就已经都抵达了山脚下的铁器坊门口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每人都携带了十数位下僚,再加上护卫,就有七八百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汉京府驻禁军三千,锦衣卫三千五,再加上厢军,衙役,除了例行执勤人员,其余人等皆列阵前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再加上铁器坊工匠,劳役,足有两万余人,将这一片厂区塞的严严实实。

        辰时中,赵德昭摆足了仪仗,不管是皇子旗,汉京留守旗,还是山南东道节度使旗,这次全部被摆了出来,排列成长长的一排。

        汉京府百姓何时见过如此热闹,一个个纷纷在大路两边围观,有些老人一大早就在路边摆上了棋盘,等着看热闹。

        铁器坊那里重兵把守,不能进入,但皇子要去铁器坊,总要从这条路过吧!

        王氏和陈氏原本也要跟赵德昭一起出行,不过王氏临行前不舒服,一直呕吐不停,而陈氏性弱,不愿意见人,两人就留在了府内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德昭今日乘坐的是刚被拉到汉京府的皇子车辇,这辆辇车去除车辕部分,依旧有前后三间半,长三丈三,宽一丈一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一间是会见下臣的会客厅,第二间是女眷的会客厅,第三间是卧室,后面还有半间是马桶间。

        辇车高大宽阔,车厢比车轮还高,在车厢外部,两侧还有裙边,供内侍乘坐,候令。

        车厢以红木为厢,雕龙刻凤,极尽奢华,在内层还夹以钢板。

        一般的道路,根本容不下这辆辇车前行,想要前行,不仅需要宽路,还需要四匹高头大马才能拉动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德昭端坐第一个车厢,车厢的前左右隔板都被拆除,遮以红纱,却也被挂钩勾住,可以让百姓能看见赵德昭的样子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德昭端坐在软垫,背靠中层隔板,身穿大红龙袍,龙袍上绣着黄色金龙。

        今日他戴着九旒冕,给他高大的身材格外增添了几分威严。

        宋代的冠服制度沿袭秦汉,在历代中最为繁复。对于冕板的尺寸、材质用木以及冕板上所裹覆的丝织品的颜色和装饰纹样等,都有详细规定。

        一般情况下,除了祭祀,大礼仪的时候,很少穿这些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赵德昭今日不仅仅是第一次正式亮相,也是故意要给百姓留下深刻印象,所以费了半个时辰,精心装扮了一番。

        马车隆隆前行,前后禁军彪悍,坐在车辕处御马的是大帅哥王承衍,两侧护卫的也精心挑选的强壮帅哥。

        两侧裙边处,左刘小,右佟亮,在赵德昭的脚下,还坐着谨言,慎行,这一对双胞胎。

        喜财者看到富贵,爱权者见到权势,好色者见到美人。

        车驾到处,百姓纷纷行礼,一大半都是跪礼参拜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,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,他们需要一个强大的皇帝,带着他们过上稳定的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德昭知道这个时候该怎么做,笑是不能笑的,也不能胡乱挥手,必须要威严端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可以目光平视两边百姓,微微点头,只是这样,就能让百姓感到荣幸。

        你要是嘻嘻哈哈,跟百姓胡乱挥手示意,只会让百姓失去信任。

        辰时末,车驾才以近乎步行的速度,抵达距离西城门九里的铁器坊门口。

        而这里,以汉京府尹王溥为首的数百官员,以官职排序,列队相迎。

        随后,赵德昭邀请王溥上车,进入铁器坊,将辇车一直停在了搭建起来的观礼台的下方。

        前方的平地上,数千锦衣卫,禁军,厢军,各有一个方阵,列成了整整齐齐的队伍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此,文武官员在此列队,与众将士一起在此相迎。

        刘小高声道:“恭迎大宋皇子德昭。一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十余位内侍站在场地各处,同时传音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文官躬身,武将击胸。“恭迎皇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恭迎大宋汉京留守德昭。二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众人又是躬身,击胸。“恭迎留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恭迎山南东道节度使德昭。三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礼行三次,高呼三次,

        “礼毕。”赵德昭这才挥手示意,起身下车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他下车之后,没有直接登上台阶,而是转身面向辇车。

        辇车里,又下来一个娇小的身影,跟着他一起登上了六层观礼台的最高层。

        所有人都知道她是谁,即便以前有人不知道,看到汉京府的变化,也知道了她。

        即便有人认为她跟在赵德昭的身边,享受百官的礼拜不合适,可是也没有人觉得她出现在这里不对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工匠方阵那里,裴甲和两个儿子看到裴格安的身影,都忍不住眼眶湿润,不能自已。

        鸡窝里飞出了一只凤凰,他们裴家值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德昭登上了第六层,端坐在了罗汉床上,其他百余位官员按照官职高低,坐在了一到五层。

        裴格安隔着案几跟赵德昭低声道:“这就是权力的迷人之处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赵德昭这个时候也放松了下来,笑道:“可惜这个时代,你的权力必须要嫁接在我的身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没有赵德昭的存在,裴格安再大的能力,也没有用武之处,更没有人认可她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华夏还好一点,男人对女人都有基本的尊重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是在南亚,西亚,欧洲,女人这个时代跟货物差不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她点了点头。“这个时代女人的地位太低了,不过也无所谓,反正我们是一体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场地内,响起了庄严的鼓声,随着鼓点声的变化,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。

        观礼的人开始就座,而被安排了执行任务的人,也知道自己的步骤。

        等所有人坐定,裴格安的新鲜劲也过去了。“我去检查一下火药线路,不要出了差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赵德昭点了点头。“你带上谨言,慎行,回到场地之后让人通知我一声,见不到你,我不会下令点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知道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谨言,慎行面对上万人的注视,本来就不自在,连忙跟她一起从侧面楼梯溜了下去。

        鼓声停止,场地内的将士们整齐盘腿坐在了平地上,面向观礼台。

        刘小望向了赵德昭,赵德昭轻轻点了点头,他走向了台前,高声喊道:“乾德四年春,襄阳府升汉京府,皇子德昭奉御命驻守汉京府,是为代天子疆守,君君臣臣,分疆守职,各有其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台下的数十位内侍分成两拨,将刘小的话传了下去。

        而赵德昭端坐罗汉床,一动不动,俯视着场内众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先是讲了一大篇赵德昭到汉京府的重要性,合法性,赵德昭都听的有些倦了,刘小然后才话锋一转。

        “……然一国之兴,在于农工商虞,农不出则乏其食,工不出则乏其事,商不出则三宝绝,虞不出则财匮少。

        无农不稳,无工不强,无商不富,古今一理!然农工商虞,在于得人,选贤任能,兴盛之道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子德昭,集天下之大才,百工之学问,立足汉京,治吏百官,施强国之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转到了赵德昭要做的事,台下更安静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话里点明了赵德昭来汉京,就是要发展工业,强国兴民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无农不稳,无工不强,无商不富”这个道理人人都懂,汉代时候,人们就提出了这个概念。

        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面,就对农工商虞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划分,鼓励百姓做工,经商,开发矿产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惜的是异族入侵,佛教兴盛,对百姓进行了屠杀和软化。

        等到隋唐时候国家强盛起来了,儒家兴旺,儒家恨不得人人都是傻子,都在家里种几亩地,一辈子不出门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有这样,才便于管理,至于富不富,强不强无所谓,皇帝的位置稳定就好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宋朝民风开放,工商兴盛,有着良好的工商基础,可是内有儒教压制,外有强敌窥伺,最终社会基础化为零。

        进入元朝,社会一下子倒退了八百年不止,几乎是又变成奴隶社会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可不是后世信息化的社会,一批读书人杀光,工匠杀光,许多工艺就断绝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来到这个时代,发展工业,提高生产力,就是赵德昭的主要目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那些外敌,其实根本不被赵德昭放在眼里。

        宋朝有了火枪火炮,其他人还拿着一砍就断的锈刀,何惧之有?

        不打下一片大大的江山,就对不起他来这个时代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德昭的告百官书念完,就进行下一个程序,由各位已经开工的工匠代表,汇报采用新技术的产量。

        裴家代表铁器营进行了汇报,当百官听闻如今已经启用的四座高炉,每天可以出钢两炉,一炉五千斤的时候,那些官员无不眼热地望着那几座高炉。

        后世一炉钢就有五千吨,现在一炉只有两吨半,可是,这也远远超过了这个时代的生产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这个产量,十座高炉都启用,一天就能出钢两万五千斤,一年就有千万斤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万吨的产量,不过是后世随便一个小钢铁厂一天的产量,可是在这个时代,却突破了极限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对任何一个官员来说都格外震惊,可是,这还只是开始。

        想要并没有铁矿,今后的马鞍山铁矿,内蒙铁矿,才是赵德昭真正想要开发的铁矿。

        借助铁矿的开发,铜矿,金矿的开发,将大宋的版图一点点扩大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